当前位置:首页 > 休闲 > 怎样才能成为高手? 正文

怎样才能成为高手?

时间:2024-05-05 02:48:07 来源:虎落平阳网

怎样才能成为高手?

如何在某一行业高效快速的为高成为业内高手?

我就试着从你还是个零基础的小白开始讲起,如果某个技能你完全不会,为高那么你该如何快速入门,为高然后一步步成为这里的为高高手?

特别注意 1:此处,请先在心里默念一个你正在训练或最想提升的为高技能,然后带着「如何提升该技能?」这个问题来看下面的为高内容,这会让你的为高思考更加聚焦。
特别注意
2:分清知识和技能,为高知识能学到,为高主要靠记忆,为高而技能只能习得,为高比如语言是为高技能,没经过一段时间的为高练习你无法熟练运用,今天讲的为高是「技能水平」的提升方法。

阶段1:入门

面对某个你完全不会的为高技能,请问该怎么入门?

答案是两个字:模仿!

想想你是怎么学会走路的,怎么学会吃饭的,怎么学会说话的。

小时候,我们听不懂大人说的话,更无法理解他们这么说、这么做背后的原理是什么,但你却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很多技能,靠的是什么?

模仿。

你不需要理解为什么,你只需要跟着做,多做几遍,也许就会了。

虽然这时候,你并不一定懂其中的道理……

但是没关系,现在的目的是快速入门,所以通过模仿是最快的。

相反,成人之后,我们学习的过程恰恰是反过来的,先学一大堆理论,看似懂了很多,却不常使用……技能的学习效率反而更低了。

所以,入门阶段的学习,你得先会,再去理解。

比如你要学写作,那就直接去找那些你看着很爽很有启发的文章,然后模仿他的写作方式,从文笔到段落结构,这样你就能快速地写出一篇差不多的文章。等模仿的对象多了,再结合一些写作的理论知识,你就能慢慢摸索出一些门道,进而拥有自己的写作风格。

比如你要学打篮球,那就直接去模仿那些球星的动作啊。由于球星的很多动作要求都比较高,你为了做出一样的动作,就会倒逼着你去练相应的基本功,这样你的技能水平提升起来就会非常快。

最后,你需要完成一次成果展示。

比如把文章公开发表到网上,去篮球场上和小伙伴打几场比赛,这样,你就算入门了。

当然,通过模仿学会的技能只能让你达到入门级的水平,想要再进一步,你就需要进入下一个阶段。

阶段2:高手

比如你想要成为人群中的高手,怎么办?

继续不断地重复练习?模仿各种大师的动作和技巧?

不是!

你要回过头,去练基本功。

所谓基本功,就是组成你这个技能的一个个最小的单元。

比如篮球运动中的运球、传球、投篮、上篮、扣篮、试探步、三威胁等等,篮球这个运动,其实就是这些小单元的集合体。

再比如说,写作这项技能里的最小单元是什么?

是词汇量,是修辞手法,是关联词的使用,等等,这些我们在学生时代都进行过一定量的训练,没有这些最基本的训练,你可能连一篇完整的日记都写不出来。

这些最小单元就像「代码」,软件和系统都是用这些代码组合起来的,因此,代码的好坏,将决定软件的质量。

比如我小时候挺喜欢打乒乓的,参加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。

我们训练时,基本是不打比赛的,学员之间的切磋更多是被当成课后的娱乐,那专业训练练的是什么?

练的是最基本的动作,比如,步伐、发球、接发球、正手攻、反手攻、正手弧圈、反手削等等。

刚进去的前两周,每天就是:上午练一个小时的体能,练两小时的正手攻球;下午,练两小时的反手攻,再练两小时的步伐;晚上,练完 1000 个发球后再回家。

基础、单调、反反复复……

但是,就这样练了 2 个月,出来打路人局,只要对方不是经过专业训练的,甭管业余打了多久,基本上都是直接虐……

打球的战术?没有的。

都是最基本的动作,业余选手通常抵挡不住两三下……

当你把基本功练扎实了,在一般人眼里,你就是个高手了。

但是,这还远远称不上是专业选手。

阶段3:专业

就我这水平,如果遇到真正的专业级选手,那我就是一盘菜,经常被打到怀疑人生……

那我和这些专业选手的区别在哪?

第一,当然还是基本功,我练了 2 个月,他们也许练了 2 年、10 年……

而更重要的,是他们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,掌握了很多技战术的套路,也就是他们把这些基本功,彼此搭配,组合成了一套套更有用的「组合拳」。

这个过程,就像是把代码组合在了一起,编成了软件,那软件的功能当然要比纯粹的「代码」强很多啊。

比如篮球运动里,单人的技术套路有:交叉步过人、后撤步投篮、翻身跳投、欧洲步上篮等等;多人配合的套路有:传切、突分、挡拆、高位策应、联防、三角进攻等等。

再比如,写作常用的套路有:SCQA、英雄之旅、疯传 6 原则、网络小说里常用的「金手指」等等。

由于专业选手的基本功已经非常扎实,所以,当他把这些基本功组合成套路之后,威力就会变得非常巨大。

很多业余选手看上去也学过这些套路,但为什么一遇到真的专业选手,就歇菜了呢?

因为他们的「代码层」是不过关的,也就是基本功不好,就像花拳绣腿,打人是不疼的。

所以,如果你想要达到专业级别,首先还是得把基本功练扎实,在这个基础之上,你再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各种套路,那么假以时日,你就能成为人们眼中真正的大神。

不过,这还没登顶,在他们之上还有一群人,他们就是:职业选手。

阶段4:职业

所谓职业选手,就是靠这门手艺吃饭的人,比如职业篮球运动员、职业作家、职业歌手、职业辩手等等。

这些人和专业选手有什么区别?

是比他们基本功更扎实,套路练得更炉火纯青吗?

这个当然。

但真正拉开他们差距的,是另外一个因素,叫作硬件条件。

什么是硬件条件?

就是类似于电脑的硬件,它是你软件运行速度的上限。软件再好,如果硬件性能不够,那整体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,它是一切技术、套路、战术得以发挥的基础设施。

比如在竞技体育项目里,硬件主要是指你的身体素质,例如,身高、体重、臂展、耐力、速度、力量、爆发、弹跳、反应等等。

同样一个动作,比如三步上篮,我和詹姆斯做的动作看上去是一样的,但是他可以一个健步撞飞 3 个 200 斤重的壮汉,然后来一记暴扣,而我可能会被一个大叔给轻松盖帽。

硬件水平差不多,大家再来比技术,就像拳击选手,不同级别的人,根本就不能同场竞技。

所以,如果你想成为某方面的职业选手,那么你除了要夯实基本功、练熟技战术套路之外,你还得升级自身的硬件条件。

比如职业运动员,他们大量的训练时间是用来提升力量、速度、耐力等等这些身体硬实力的;

比如职业播音员,他们需要通过训练提升自己横膈膜的力量、肺活量,以及舌头的灵活度等等,来让说话变得更好听;

比如职业作家和演说家,他们的硬件是知识量,还有人生阅历,以及个人的成功案例等等,因此他们得花很多时间去学习、去经历,而不是一味地写、一味地说,不然就会言之无物,或者说的话没有信服力。

当然,有些硬件很难通过锻炼来提升,真的得靠天赋,比如打篮球得长得高;弹钢琴得手指长;下围棋得智商高;唱歌得有好的音色。

OK,以上就是技能的 4 个等级,分别是:入门级、高手级、专业级,以及职业级。

为了让你对刚才说的这 4 个阶段有一个更直观的认知,现在,我把这几个部分整合起来,组成了一张技能分层图,任何一项技能,其实都是由这 4 层粘合起来的整体表现:

在这个技能分层图中你可以看到,业余爱好者看待一项技能的视角和专业选手有很大的不同:

业余爱好者的视角,通常是从上往下看的,他看到的是别人比赛、表演、工作时所展现出来的整体效果,深一步,能看到他们的技战术套路,而再深的基本功和硬件条件往往就不容易察觉了。

如果你是按照这个视角来学习一项技能,那练的就是表面功夫,看上去像模像样,但其实是个绣花枕头。

想要成为高手,你得把这个视角反过来,从下往上练。越在下层下功夫,上层的表现力就越强越稳定,下层的训练看上去很枯燥,就是一些简单的动作重复做,但却能让你的技战术水平得到质的提升。

好,知道了这条高手之路,那你就能从「小白」迅速变成「职业选手」吗?

当然不能!

这只是一个升级路径,想要真正地提高技能,你必须得有足够的「有效训练量」才行。

它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:

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

目前,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

🔗App 内查看

从2010年到现在,快10年了,回头看,单从电竞的历史来说,真是精彩,一个漂亮的上扬线,堪称电竞黄金十年。

  这十年里,有的人逆天改命,踩中了所有的点,页游联运、电竞淘宝店、项目红利、直播大战、房价上涨、电竞投资热、国家政策利好,最后通过婚姻,改变了自己的阶级。

  也有人一手好牌,中途过度贪心、格局太小、忽视契约精神、犹豫不决、能力不足、性格问题、怂等原因,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。

  什么是高手?

  以前我觉得,就是所谓的经验积累和地位人脉,1万小时?

  后来发现,躺着涨资历,累经验,并不能成为高手,只能成为一个比较资深的从业者,就像我这种,见证整个历史,参与了所有环节,但最后并没有成为人生赢家。

  所以,这样才算是高手呢?我只能把自己亲眼见证的这些历史拿出来对比,找出一些特质,给大家参考。

  1、野心

  2011年,09退役后,我们一起做校园行,那半年里,他不停的在跟我说他的各种商业计划,我则是不断的劝他不要这么功利,太商业会被人诟病,而他却一直很奇怪,靠自己赚钱有什么错。

  后来,他从游戏联运和淘宝店起家,再到现在的故事,我就不重复了。

  2、性格决定命运

  2014年,王思聪任命WE创始人KinG为香蕉计划的集团主席时,KinG也很意外。

  但我们又不是很意外,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KinG是他们那群人里唯一能跟校长沟通的人,温和的性格、高情商和执行力,让他可以跟很多让我们觉得十分难以相处的人成为好友。

  3、智慧

  没脖子的JY在2012年之前,还很穷困,在那之前还在做星际2的解说视频,后来经过小苍的介绍,开始做英雄联盟视频后,发现以自己的即时战略游戏思维去理解LOL,真是太简单了。

  从此他走上了成名之路,靠解说视频+淘宝店赚到了第一桶金,而且因为淘宝店的高收益,他在2014年直播时代来临的时候,率先以高价格成为战旗平台的签约主播,并也在2015年北京房价上涨之前,用自己之前积累的近千万资金,开启了买房,套现,再买房,再套现再买房的固定资产投资之路。

  4、眼光与勇气

  这十年,崛起了很多新俱乐部,圈子里也出现了很多新管理者。

  我挺佩服一些本来有稳定生活的人跳进来的,其中有些是富二代,有些是高学历高收入的游戏公司金领,因为喜欢或者看好这个行业,就跳进俱乐部里,或者经纪MCN之类的公司里了。

  我是很佩服的,因为俱乐部我太熟了,管理是个苦差事。

  电竞俱乐部的成绩好成绩坏,其实是个玄学,跟钱没关系,甚至跟你是否用心运营都没关系,有些俱乐部眼看着不行了,最后拿了世界冠军,有些俱乐部来势汹汹的,转眼连饭都吃不上了。

  营收直到现在都是个很大的问题,上亿的资金瞬间就进去了,但想靠赞助商那点钱收回成本?杯水车薪。

  在电视渠道没开的局面下,恐怕互联网广告能把这几个项目的联赛成本打平就是上上签了。

  但俱乐部又是电竞的核心,好在资本层面都比较看好,融资烧钱,还能撑段时间,实体厂商也在进入,看看能不能形成一个比较好的数据循环吧。

  5、耐心与坚持

  电竞这场仗离胜利还远呢,之前有媒体说未来5年,电竞有200万人才缺口,我就不评价了,电竞现在整个圈子有2万人吗?

  而且金融寒冬还在刮,贸易战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,各大投资机构也都没钱在手上了。

  短期够呛,大家都在努力活下去,赛事公司都在拼命降低利润拿单子,甚至贴着钱抢单子,这可能是个恶性循环。

  长期来看,虽然新一代电竞爱好者00后要上来了,但电竞的主力人群80后,也不过是40岁出头,离三代同堂,还早呢。

  现在电竞的很多困局,可能要80后到50岁以上才有机会扭转,如果要做到彻底解决,可能要到60岁这个时代,这样算下来,电竞还有10到20年的路要走。

  简单的说,可能电竞至少要再经历1个黄金十年才算是真正起飞,毕竟美国成熟的体育项目都有百年历史了,我们能用40年走完别人100年的路,已经很快了。

  可是,未来20年,会发生些什么?电竞会变成什么样?你现在要做些什么,才能在20年后参与其中?

  这就是每个人要自己去解答的了。

  所以,什么是高手?

  我也不知道,反正我不是,我只是个记录者。

高手的战略,在于稳定性与可持续性。接下来的三个故事,让我们一起共勉~

这是一个发生在一百年前的故事。

(1)

截止到1911年12月,没有哪个地球人到达过南极点,所以这是一百年前所有最伟大的探险者、所有最有探险精神及梦想的人最想做到的事情。

最后是两个竞争团队打算完成这项创举,一个是来自挪威的阿蒙森团队,另一个是英国的斯科特团队,他们都想率先完成这个从来没有人完成过的事情,到达南极点。

他们出发时间是差不多的,这是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竞争都非常激烈,当有一个大的机会的时候,没有可能只有你看到了,基本是差不多时候有一帮人看到了,这跟其他无数场合的竞争都很像。所以这两支团队差不多都是1911年10月在南极圈的外围做好了准备,准备进行最后的冲刺。

结果是这样的,阿蒙森团队在两个多月后,也就是1911年12月15日,率先到达了南极点,插上了挪威国旗。而斯科特团队虽然出发时间差不多,,可是他们晚到了很多,他们晚到了一个多月,这意味着什么?

这就是成功跟失败的区别,阿蒙森团队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团队会永载史册,获得一切的荣誉,而斯科特团队他们虽然经历了一样的艰难险阻,但是晚了一个多月,没有人会记住第二名,大家只知道第一名。


(2)

但这个故事并没有这么简单,你不光要到南极点,你还要活着回去。阿蒙森团队率先到达南极点之后,他们又顺利地返回了原来的基地。

而斯科特团队晚到了,他们没有获得荣誉。而且更糟糕的是,他们因为晚了,回去的路上天气非常差。他们在回去的路上不断地有人掉队,最后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生还。斯科特团队不但没有完成首先到达南极点的目标,而且全军覆没,这已经是生与死的区别了。

那么是什么造成这么重大的区别,不光是成功与失败的区别,而且是生与死的区别呢?对这个事情进行研究,可能对我们做事会有些帮助和启发。

首先,去南极探险,不光是需要人,还需要物资,事后有人总结分析两个队的策略和两个队的准备,可以看到非常重要的区别。阿蒙森团队物资准备非常非常充分,他们是三吨的物资。而斯科特团队准备的东西少,他们只有一吨的物资。

一吨的物资够吗?如果你在过程中不犯任何错,完全不犯任何错的话,刚好够。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,理论上可行,但现实中碰到很大的压力、碰到很大的未知困难,你不可避免地会动作走形,会犯很多错。所以,当你的计划定得太紧的时候,其实是非常非常危险的。

而阿蒙森团队做得非常好,他们准备了三吨的物资,这些物资有极大的富余量。他们充分预知到环境的困难,做好充足的准备,给自己留下了犯错的空间。

事实上,他们碰到的环境是差不多的,最后两个团队却有截然不同的结果,这个是非常值得研究的。

阿蒙森团队的成功经验,最后可以总结成一句话:不管天气好坏,坚持每天前进大概30公里。 在一个极限环境里面,你要做到最好,但是,更重要的是,你要做到可持续的最好。

相反,斯科特团队从他们的日志来看,是一个比较随心所欲的团队,天气很好就走得非常猛,可能四五十公里甚至六十公里。但天气不好的时候,他们就睡在帐篷里,吃点东西,诅咒恶劣的天气,诅咒运气不好,希望尽快天转晴,尽快能够前进。

事后总结,这两种做法很可能是他们最大的区别。不管环境好坏,不管容易与否,坚持每天前进三十公里。不管是到达南极点还是从南极点顺利返回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。

阿蒙森团队于1912年1月25日全部返回营地。这个日子和他3年前计划的归程一天不差,是巧合也是奇迹。

后来有人评价阿蒙森的成功是因为好运,他的回答是:“最重要的因素是探险的准备如何,你必须要预见可能出现的困难,遇到了该如何处理或者如何避免。成功等待那些井井有条的人——人们管这个叫做好运气。对于那些不能预见困难并做出及时应对的人来说,失败是难以避免的——人们称这个为坏运气。”


(3)

这个故事还有一些细节也值得我们思考。

第一,斯科特团队用的是矮种马来拉雪橇,而阿蒙森团队用的是爱斯基摩犬。阿蒙森团队足足准备了97条爱斯基摩犬,阿蒙森认为只有爱斯基摩犬才是南极冰天雪地中的最佳选择。相比而言,马更强壮,开始的时候走的更快,但马不够耐寒,走到半路都冻死了,最后只能靠人力来拉雪橇;爱斯基摩犬虽然走的慢,但能在很冷的条件下生存,从而保证了行进速度。

第二,阿蒙森为了极地探险,他曾经和爱斯基摩人生活了一年多时间,就为了跟他们学习如何在冰天雪地里生活、求生等。

第三,阿蒙森的计划非常周详,连午餐也作了特别的安排。他使用了一种新设计的保温瓶,在每天启程前早餐时,便把热饭菜装在保温瓶里。这样午餐可以在任何时间吃,既节约燃料,又省时间。而由于需要扎营生火,斯科特团队吃顿午餐要多花1个小时。阿蒙森的队员时常坐在雪橇上,一边欣赏极地的奇异风光,一边嚼着暖瓶里的热饭,而且还有休假:星期天哪怕再适于行路,阿蒙森也不改变习惯。



“通盘无妙手”是一个下棋的术语,原话叫做“善弈者通盘无妙手”——也就是说很会下棋的人,往往一整盘棋你是看不到那种神奇的一招,或者力挽狂澜的一手的。这有点违反我们的直觉,为什么是这样呢?


(1)下棋的“通盘无妙手”

韩国有一位围棋选手叫李昌镐,是围棋界的世界级顶尖高手,下围棋的人都知道他。李昌镐16岁就夺得了世界冠军,被认为是当代仅次于吴清源的棋手,巅峰时期横扫中日韩三国棋手,号称 “石佛”,是围棋界一等一高手。

李昌镐下棋最大的特点,也是最让对手头疼的手法,就是从不追求“妙手”。

而是每手棋,只求51%的胜率,俗称“半目胜”。

通常,一局棋下来,总共也就200-300手,即使每手棋只有一半多一点的胜率,最多只要一百多手,就能稳操胜券。也就是说,只要每一步比对手好一点点,就足够赢了。

李昌镐曾对记者说:“我从不追求妙手,也没想过要一举击溃对手。”

世界排名第一的棋手,居然只追求51%的胜率,让很多记者和业内人士都觉得不可思议。

这恰恰是高手的战略,所谓的“妙手”,虽然看起来很酷,赢的很漂亮,但存在一个问题——给对方致命一击的同时,往往也会暴露自己的缺陷,正所谓“大胜之后,必有大败;大明之后,必有大暗”。而且,“妙手”存在不稳定和不可持续性,无法通过刻意练习来形成技能上的积累,一旦“灵感”枯竭,难免手足无措。正如守卫一座城池,只靠“奇兵”是不行的,终归要有深沟、高垒的防护。

而与之相比,“通盘无妙手”看似平淡无奇,但是积胜势于点滴、化危机于无形,最终取得胜利是稳稳当当的,体现的是不同于“妙手”的另一种智慧。

真正的高手是不太会去做这些看起来风光无限的事情,因为他们懂得“善弈者通盘无妙手”。那些看起来很风光的事情,其实风险很大,失误率高,一次失误后果就很严重。巴菲特的合作伙伴芒格说,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儿,那我一辈子不去那里就好了。这类人他们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,提前防范危险,消除隐患,把威胁化解于无形。


(2)台球的“通盘无妙手”

如果你打过或看过斯诺克台球比赛应该知道,它是这样的一项运动:台子上有各种不同颜色的球,代表不同的分数,两个人按照规则轮流击球。而且只要球进了,就可以一直打,直到自己打丢了一颗球,就换对方上场击球。最后看谁得的分数多。

所以,斯诺克台球比赛非常重要的就是保持自己击球的连续性。所以在打球的时候,球手一定要对整盘球的形势有整体的分析和规划,并且每一杆击球都要为下一杆做好铺垫,这样才能打得比较顺,否则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。

于是纵观斯诺克的历史,有两类球手是非常顶尖,经常拿下大赛冠军的:

第一类是球手天赋极佳,击球特别准,即使对别人来说难度很高的球他也能打进。虽然整体控制局势的能力稍差,可能在局面上给自己“挖坑”,但由于自己总能超水平发挥,打得别人没办法,所以也能夺得冠军。

而另一类球手是,对局面的掌控非常完美,每一杆每一次计算都非常到位,给后面留了很多的余地和铺垫。看这种人打球你会发现他很少有那种难度很大,非常精彩的击球,但他经常不知不觉、波澜不惊地就赢下了比赛。这样的球手也能获得大赛的冠军。

不过,这两类顶尖选手有一个最大的区别——后一类球手职业生涯的长度往往比前一类要长得多。而前一种天赋型的选手,往往会在巅峰期的几年里非常耀眼,但下滑也会很快,过了一阵就会淡出公众的视野了。


(3)医者的“通盘无妙手”

中国有句古话:“善战者无赫赫之功,善医者无煌煌之名。” 这两句意思是说:“善于打仗的人往往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,而好的医生没有很大的名声。”

扁鹊是春秋战国时的名医,他有两个哥哥,三兄弟都精通医术。

魏文王曾问扁鹊:“你们家兄弟三人,都精于医术,谁的医术是最好的呢?”

扁鹊回答:“大哥最好,二哥差些,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。”

魏王不解地说:“但是你的名气确是最大的啊。”

扁鹊解释说:“大哥治病,是在病情发作之前,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,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,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,所以没有名气,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。我的二哥治病,是在病初起之时,症状尚不十分明显,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,二哥就能药到病除,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。我治病,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,病人痛苦万分,病人家属心急如焚。此时,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,用针放血,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,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,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,所以我名闻天下。”

魏王大悟。



(1)

清朝末年,太平天国起义,太平军战斗力极强,大清国20万八旗兵和60万绿营兵在其面前都不堪一击,可最终却毁在了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手里,这是怎么回事呢?

曾国藩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

第一阶段是文人生涯,从 6 岁读书到 27 岁中进士,一直做到大学士,是当时的学术领袖;

第二阶段是军人生涯,太平天国运动中,自己组建湘军,缠斗 13 年,愣是把悬崖边上的大清王朝拉了回来续了命;

第三阶段是引入西方科学文化。他组织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,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,引入第一批西方书籍,送出去第一批留美学生。

前后两阶段都是文人的事,但一介书生怎么战胜当时战斗力爆裂的太平军呢,这是个有趣的战略研究。


(2)

不了解情况的一定以为曾国藩是一个熟读兵法、足智多谋的战略家,其实恰恰相反,在他带领湘军之前,并没有多少带兵打仗的经验,也不懂什么用兵之道。之所以能赢,其实就六个字——结硬寨,打呆仗。

曾国藩从来不与敌军硬碰硬地短兵相接,即使在胜算很大的情况下也从不主动发动攻击,而是每到一个地方就在城外扎营,然后挖战壕、筑高墙,把进攻变成防守,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。

太平军是非常骁勇善战的,总想跟湘军野战,而湘军就是守着阵地不动,就算太平军再能打,碰到这种路数,也是毫无办法。

只要一有时间,湘军就开始不停地挖沟,一道又一道,直到让这个城市水泄不通、断草断粮,等到城里弹尽粮绝之后,再轻松克之。

就这样,一座城接着一座城,一点一点地挖沟,一步步地往前拱,就把太平天国给拱没了。

湘军每打一个城市,都不是用一天两天,而是用一年两年,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挖壕沟,当时的湘军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施工队,被湘军攻打过的城市,如安庆、九江等,城外的地貌都被当年所挖的壕沟改变了。

湘军与太平军纠斗 13 年,除了攻武昌等少数几次有超过 3000 人的伤亡,其他时候,几乎都是以极小的伤亡,获得战争胜利,这就靠曾国藩六字战法:结硬寨,打呆仗。


(3)

《孙子兵法》中说:“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。” 所谓 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,简而言之,就是先占据不败之地,然后慢慢获得细小优势。

曾国藩是一个爱用“笨”方法的人,他不喜欢取巧的东西,也不相信什么四两拨千斤的事情。因为胜利果实从来不是强攻出来的,而是它熟透了,自己掉下来的。《孙子兵法》里说,“胜可知,而不可为。”

美团王兴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:“多数人对战争的理解是错的,战争不是由拼搏和牺牲组成的,而是由忍耐和煎熬组成的。”

无论是战争、商业还是个人层面,道理都一样,要想走出困境或者取得胜利,靠的都是耐心,而不是某个突发性地、奇迹般地胜利。很多时候,你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,等时机来临时,一切都会有所改变,只是在那之前,你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。



结语

最后,我希望能和你一起,记住这些精彩的故事,汲取前人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,无论外界环境优劣、不管运气好坏,都不怨天尤人,按照自己的计划,稳扎稳打,步步为营,每天进步一点,到来年这个时候再回头来看,你就会发现,你已经走出了很远的距离。

林肯有句话说得好:我走的慢,但我绝不退后。欢迎留言探讨更多如何成为高手的话题,顺便链接一篇AI人工智能时代,如何提升竞争力。关注微信号:阿蘇跟你谈诗谈自由 更多干货等你来~

如何提高自己未来的竞争力?

首先问个问题,什么叫快速,三周,两个月,还是半年?!

我接触的行业比大多数人多一些,我以前说过,我可以在七个行业里维持生计,当然,可以认为自己我这句话是吹牛逼。

我只敢说自己能维持生计,却从不敢自称高手,因为我就是个普通人。我在多个行业中,我就没见过从小白一跃成为高手的人,包括互联网上。

因为创意,因为思路,因为天赋,可能会在行业内让人眼前一亮,但是想站稳,想保持优势,沉淀与积累是必须的。

经验这东西,就是经历多了,经历了不同情况后才留下来的。

没谈过恋爱,能体会这么叫爱情吗?没体验过吵架和分手,能处理好自己的感情吗?书上影视作品上有无数关于床上那些事的展示,可是没有真上床之前,那种体验就是纸上谈兵!

谈生意,该怎么谈;做事情,该怎么做;与人相处应该如何处理,遇到麻烦该如何解决……这些都需要经验,过来人的指导很可能不适合当前的情况。

而这些经验不是快速可以体验到的,你说我想体验一下被骗,想体验一下与甲方撕逼,与乙方撕逼,想体验一下与员工吵架,想体验一下分身乏术的状况,没问题!

请问,如何制造这些场景?!

我们经常听到空降高管的说法,这些人能空降,是因为管理层相中了他们的某些特质,其中也包括“领域空白”(这不是吐槽,是实话),都是曾经在某些方面突出的人。

有没有积累,就想着快速成为高手,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不称职的头衔,是空中楼阁,早晚要吃亏的。

成为高手的路就好像吃包子,七个包子能吃饱,前面六个一定要吃到肚子里,第七个才能起作用。

该有的经验和素质都要有,不用完美,有突出特质,继续努力就好。

最后说个好玩的,很多快速崛起的人,包括不限于高管,网红,甚至明星,为什么被扒皮?就是因为有人觉得这些“高手”不配。

推荐内容